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设置 >> 正文

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3-19 [来源]: [浏览次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非师范)

专业代码:080901   学科门类:工学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专业定位

1. 本专业办学宗旨和目标、主要学习内容及教学特点等。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沧州,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培养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采用“2+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年专业基础、1年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1年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以应用实践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主要培养学生Web应用前、后端开发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2.学习过程以训代学,采用工程师与项目进课堂、学期末实践周强化实践训练、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发挥教师特长,采用项目训练、专业比赛、科技创新、职业资格认证等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创新实践综合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工程素养。专业教育、德育教育并举,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计算机领域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具有独立开展计算机领域工程实践的能力,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素质良好的在IT行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软件研发、网站运维、游戏开发、数据库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工作的备终身学习能力应用型人才。

预期毕业后5年左右的具体目标:

1.(工程知识)具有计算机领域专业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

2.(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工程应用能力和系统解决计算机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与智能计算、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

3.(素质与国际视野)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信息收集、沟通和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4.(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潜质,具有终身学习并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

(一)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以下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

1.1 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并能够用这些知识表述计算机工程问题,并建立具体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求解;

1.2 能够应用计算机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释模型的数理含义,对模型进行正确的推理,对专业工程问题进行专业分析;

1.3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计算机专业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计算机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表述计算机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2.2 能够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并借助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特性;

2.3 能认识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能通过文献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与计算机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能够设计满足计算机复杂工程特定需求和功能的系统、单元(部件)或计算机系统研发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3.2 能够运用多种知识提出解决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的多种方案,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提出的方案体现创新意识;

3.3 能够在设计环节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与计算机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2 能够针对计算机工程相关的各种控制规律、环节和系统,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

4.3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与计算机相关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能够熟练使用编程语言、数据资源、算法、软件工程与信息技术工具,并能理解其局限性,分析计算机系统规律、典型环节和系统特性;

5.2 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编程语言、数据资源、算法、软件工程等工具对计算机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系统。

5.3 能够开发或者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仿真和模拟计算机工程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计算机工程理解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6.1 能够基于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计算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案。

6.2 能够在计算机工程实践领域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与计算机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树立绿色设计、制造的理念,正确评估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2 能够在计算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工程实践中重视节能减排,理解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对计算机工程师的要求。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8.2 能够在计算机工程项目实践中理解并践行职业道德和规范,勇于担当、贡献国家、服务社会。

8.3了解软件工程实践的职业与行业内的法律法规,在工程实践中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法律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计算机跨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在多学科背景下,能够根据阶段及整体目标,主动与他人沟通、合作,实施团队的组建、协调、指挥能力,提高团队积极性和凝聚力;

9.2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完成团队中分配的任务。

10.沟通:能够就与计算机相关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对计算机复杂工程、新技术、新产品与同行和公众进行有效沟通,通过与团队成员的讨论撰写需求分析、设计文档、可行性和技术报告、发布陈述该报告,以及倾听并回应公众意见;

10.2 能够跟进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1.2 能够将管理原理、经济决策应用于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系统设计和生产过程控制等。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计算机发展的能力。

12.1 能够理解技术进步和发展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影响和要求,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12.2 能够针对个人和职业发展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能适应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
(二)知识能力实现矩阵

四、学制、学分与学位

基本学制为4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本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58.5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146.5学分,选修课12学分。

符合国家学位规定和沧州师范学院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要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电子技术(模电与数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库原理。

专业核心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深度编程、操作系统、数学建模、软件工程、微机原理与接口等。

专业方向课程(后端开发方向): Web编程基础、Web应用开发技术、Web应用开发综合实践;

专业方向课程(前段开发方向):前端交互技术、移动端界面技术、前端开发综合实践。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及军训、专业见习、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劳动教育等。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

十、制(修)订说明

1.本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员

负责人:刘钊

行业内教师:王锡智、樊文超、王晓玲、杨凤霞、陈寒梅、张钧峰、贾晓宇

同行专家(含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王忠、郭良骥、南迪、刘燕

高年级学生代表:冯小玉、武帅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7届:张喜亮、郭珂铖、魏鹏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8届:董云玲、徐凤双、郑海红

2.其他说明情况: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