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设置 >> 正文

2024级软件工程专业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10-28 [来源]: [浏览次数]:

软件工程专业202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非师范)


专业代码:080902  学科门类:工学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专业定位

1.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沧州,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培养适应计算机学科,特别是软件产业发展趋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应掌握软件开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技术对软件项目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专业特色:

1)以岗位为驱动力,构建课程体系:分组教学、项目式教学相结合,工程师与项目进课堂,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实验平台,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2)真正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评”:采用项目训练、专业比赛、科技创新、职业资格认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专业方向:

本专业为Web应用方向。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工程方法、使用Java框架技术,在JavaEE平台的Web后端开发软件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开发、游戏开发、数据库编程、软件管理与维护工作。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良好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本专业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化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学生毕业后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与计算机软件工程相关的需求分析、软件架构、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软件运行维护、工程管理等工作。

毕业后5年左右的培养目标:

1.具备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运维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够为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2.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跟踪软件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3.具有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在组织和开展软件项目过程中综合考虑社会、法律和经济等因素。

4.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和表达、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毕业要求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以下要求:

1.工程知识:扎实掌握从事软件工程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有能力将其运用到软件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和部署中。

1.1 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并能够用这些知识表述软件工程问题,并建立具体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求解;

1.2 能够应用软件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释模型的数理含义,对模型进行正确的推理,对专业工程问题进行专业分析;

1.3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软件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力,能够应用软件工程学科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软件工程问题,从而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软件工程领域的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表述软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2 能够基于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并借助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特性;

2.3 能认识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能通过文献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掌握软件工程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完成难度和综合程度递增的阶段性综合实践项目,具备解决软件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创新性实践课程,获得工程创新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项目内容应直接来自软件企业产品级的设计和开发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3.1 能够设计满足复杂软件工程特定需求和功能的系统、功能模块或软件系统开发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3.2 能够运用多种知识提出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多种方案,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提出的方案体现创新意识;

3.3 能够在设计环节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理解软件工程学科基本原理,能采用软件工程方法对软件工程问题进行建模、分析、设计和测试,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优化模型。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2 能够针对软件工程相关的各种控制规律、环节和系统,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

4.3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使用各类常用工具(开发工具、建模工具、分析工具、管理工具、测试工具等)、环境和平台,且理解这些工具、环境和平台的差异和适用领域,能针对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工具、环境和平台进行实验和分析。

5.1 能够熟练使用编程语言、数据资源、算法、软件工程与信息技术工具,并能理解其局限性,分析软件系统规律、典型环节和系统特性;

5.2 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编程语言、数据资源、算法、软件工程等工具对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

5.3 能够开发或者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仿真和模拟软件工程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从软件服务社会的角度去评价软件工程项目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通过设计优化解决方案减少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负面影响,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6.1 了解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 能分析和评价软件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潜在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软件工程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解和尊重软件行业相关的法律和规范,特别关注软件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自觉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7.1 树立绿色设计、制造的理念,正确评估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2 能够在计算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工程实践中重视节能减排,理解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对软件工程师的要求。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软件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软件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8.2 能够在软件工程项目实践中理解并践行职业道德和规范,勇于担当、贡献国家、服务社会。

9.个人和团队: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能有效进行人际沟通,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在多学科背景下,能够根据阶段及整体目标,主动与他人沟通、合作,实施团队的组建、协调、指挥能力,提高团队积极性和凝聚力;

9.2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完成团队中分配的任务。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合理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团队成员的知识和能力特征分配任务,并协同完成工作任务。

10.沟通:能够就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档、陈述发言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对复杂软件工程、新技术、新产品与同行和公众进行有效沟通,通过与团队成员的讨论撰写需求分析、设计文档、可行性和技术报告、发布陈述该报告,以及倾听并回应公众意见;

10.2 能够跟进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软件工程项目所涉及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11.1 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1.2 能够将管理原理、经济决策应用于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系统设计和生产过程控制等。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软件工程发展的能力。

12.1 能够理解技术进步发展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影响和要求,具有终身学习意识;

12.2 能够针对个人和职业发展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能适应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


四、学制、学分与学位

基本学制为4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本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3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151学分,选修课12学分。

符合国家学位规定和沧州师范学院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要课程

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电子技术、软件工程导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基础、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计算机网络、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项目管理、Web编程基础、Web应用开发技术、Web应用开发综合实践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及军训、专业见习、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劳动教育等。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

 

八、课程、实践环节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略)

九、课程地图

 

十、制(修)订说明

1.本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员

负责人:刘丹

行业内教师:刘国香 倪晓红 马卫华 马满增 牟凤瑞 祝明慧 张波

同行专家(含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王常武 沈秀敏 杨文海

高年级学生代表:

2023届:任子健 齐雨欣 白晓阳 朱姿研 贾明柯

2022届:孟宪宇 郝泽灵 王晴 张朝熙 袁晓强

2.其他说明情况:无